关于组织参加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021-03-19 20:45

 

各学院、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双创工作部署,进一步聚焦为党育人功能,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鼓励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互促,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近期启动。现将我校组织参加大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我校20216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

 

二、组织机构

(一)成立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委员会

组长:郭霖

成员:刘美中、易荣伟、蔡婷、陈晶、隆芳敏、王曙光

(二)成立工作执行小组

组长:刘美中

副组长:陈晶、王农跃、王启帆、卢秀丽、李毅

成员:钟晓星、徐娅妮、余进文、吴夏、傅彭贝利、孙珂、各学院负责学生科研老师

 

三、赛事安排

1.大赛分组。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等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社会、经济、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2. 评审要点:

1)参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等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社会、经济、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综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单位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单位所在地进行展示。

 

四、推进步骤

大赛分校级初赛、全省复赛、全省决赛三个阶段进行。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省赛将通过全国大赛官方平台,采取线上形式进行。校级赛事由各学校结合实际,采取合适方式进行。

校级竞赛和组织申报阶段(20213月中旬-410日)

各高校举行校级竞赛,对申报作品进行评审,并于410日前完成省级竞赛网上申报工作(申报链接另行公布),同时提交校级赛事组织评分表。

1.宣传动员,作品完善阶段(317--325日):全面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有针对性地组织竞赛培训,组建团队,确定选题,各学院成立专家指导组对学生申报作品进行指导。

2.学院评选阶段(325-330日):参赛团队向所在学院提交参赛作品,各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报送不少于3件作品参加学校竞赛。并于310日前按照“附件3”相关要求提交参赛项目申报表(附件3)、公开展示信息表(附件4),报送至校团委学生会科创实践部QQ614814631)。

3.学校初审、培训指导阶段(331-45日):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学院提交的作品参赛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创新创业知识、风险资本运营、资本市场运作、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指导等。组织参赛的创业团队开展校内外交流讨论活动,让参赛团队之间就创业理念、团队合作、比赛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参赛团队的整体水平。

4.学校评审阶段(46日):由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学院上报作品进行复审和终审,通过书面评审(占50%)和现场PPT答辩(占50%)的方式进行,根据评审成绩确定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5.修改上报阶段(47日——410日):根据评审结果确定代表我校参加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并进行立项,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给予经费支持,对部分作品进行信息跟踪和技术支持,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备战省级比赛。

6.全省复赛(4月中旬):组织全省复赛评审,评选出一定数量的参赛项目进入全省决赛,并通知各参赛学校。

7.全省决赛(4月下旬):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各类入围作品总数的3%8%24%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两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入围作品数成正比。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照上述比例设奖。

    复赛、决赛阶段具体事宜将另行通知。

8.表彰阶段:学校举行表彰大会,对于获得校内评审和参加省赛的或将团队进行表彰奖励。

 

五、有关要求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挑战杯”竞赛是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要求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将其列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组成由本学院领导牵头,教研室、团委和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对竞赛组织工作的领导。

2.深入发动,精心组织。各学院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和普遍性,要通过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发布竞赛消息,接受学生咨询,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未进入终审决赛的作品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帮助参赛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3.坚持宗旨,完善机制。各学院要坚持育人宗旨,把“挑战杯”竞赛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尝试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有效结合。

4.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各学院要积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的品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注重做好竞赛的前期宣传工作,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校团委

人:陈晶、傅彭贝利

联系电话:027-81820264

校团委学生会科创实践部

人: 吴乐凡、樊婷

联系电话:1734328257715629111075

   箱:614814631@qq.com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学生工作处

共青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委员会

2021317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5 13: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