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技能高考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发展未来,3月19日14:00,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期校领导接待日活动在综合楼309会议室如期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学校校长储祖旺,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杨明玲、黎丽、涂淼、吴海燕,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隆芳敏、李迎,以及相关学院团总支书记李丽红、斯序波、何博文、郭孟言。各学院学生代表参与本次活动,本次会议由校团委书记张瑾主持。
活动伊始,校团委书记张瑾介绍了与会领导、嘉宾以及学校技能高考学生的基本情况,这为后续的交流互动奠定了基础。此次活动旨在倾听同学们的诉求,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大学真正提升综合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提问与交流互动环节中,学生代表们积极发表意见。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例如对未来学业规划感到迷茫,特别是关于专升本的准备方法和具体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训课程中实训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似乎不足,且课程时间安排较为紧凑,这影响了实践操作的效果;在个人发展方面,他们希望全面提升自我,但对学校提供的资源并不十分了解。
在答疑环节,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黎丽注意到同学们对专升本考试的关注,她表示专升本考试重基础课,建议大家多复习课本、PPT和习题,并且鼓励同学们常请教老师。针对英语薄弱的问题,她建议同学们找人文学院老师辅导英语。学校重视学科竞赛,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参加比赛,大学课程多、进度快,需注意课后复习。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涂淼强调,学习、沟通、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他建议学生们采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索,积极在课堂上参与互动,并在课后主动参与学校活动,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学校将提供学业榜样和智能体辅导,以期望学生们能够积极提供反馈。
人文学院副院长吴海燕指出,学生在学习专业时应树立自信并确立明确目标。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专注于提高职场沟通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例如在课前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预习,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英语学习应分阶段设定目标,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并通过线上平台和交流机会来提高水平;在实践方面,应多参与实习和与企业的交流,努力提升自我能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何博文表示,将积极推进实践操作板块的建设,并完善相关设备。他指出,20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为此,他鼓励同学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带着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思路来寻求帮助,以便更有效地展示自身的进步。学校及辅导员团队愿意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辅导员亦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提供专门的辅导。
教务处副处长隆芳敏强调,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学生无论是在本科还是专科阶段,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在专科阶段,实践实训与理论学习的比例为五五开;而在本科阶段,实训所占比例超过30%。她鼓励学生们要自信并积极自主学习。尽管专升本阶段没有专门的培训课程,但教师会安排答疑时间,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咨询。学院亦将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反馈,并安排了集中或日常的答疑环节。
机械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明玲表示,学生如有任何疑问,均可向她寻求帮助。针对学业及实训方面的问题,学生应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学院将逐步改善实训条件,支持学生提升学历层次,为此特别安排了专升本的答疑环节,专业教师将提供必要的协助。若学生在过程中未能获得所需帮助,可及时向学院反馈。
学工处副处长李迎则向同学们阐述了技能高考与普通学生毕业证、专升本情况的相似性,并指出学校举办的众多比赛为技能高考的本科学生提供了优势。她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比赛,以此增强自信。同时,她建议大一学生可以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大三学生则应着手准备专升本考试。她还表示,对于任何疑问,同学们可以随时向她咨询。
校团委书记张瑾提及第二课堂的相关问题指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均需满足第二课堂的学分要求。学校设有众多社团、社会公益学院,并且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竞赛及四大类十大品牌活动。她倡导同学们积极投身于这些活动之中,致力于个人能力的提升。
学校校长储祖旺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本次师生座谈有助于深化教学调整,体现了构建双向互动机制的努力。他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第一:完善学业帮扶制度,要求教师定期对核心课程进行辅导,并明确公布答疑时间表,从技能高考学生开始试点推行;第二:加强学情分析,建立学生成绩动态追踪系统,辅导员开展课程专项诊断,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进度与方法;第三,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倡导制定学习计划、培养抗干扰能力和积极心态。同时,他以专科生职场成长案例,阐释了教育对同学们发展的实际价值,鼓励同学们树立自信,通过合理规划和时间管理实现个人提升。
至此,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期校领导接待日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成功构筑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学校方面将认真整理所收集的建议,并切实执行改进措施,持续优化技能培训方面的相关机制,共同促进校园建设迈上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