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我校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为加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才智,经研究,决定举办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24年12月—2025年4月
二、参与对象
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科生
三、作品类别及申报要求
(一)大赛分组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社会、经济、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3.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4.同一作品不可同时参加两个不同赛道;同一作品也不可同时参加主赛道和其他三个赛道。
(二)评审要点
1.参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社会、经济、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综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本学院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本学院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老师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进入学校复赛进行展示。
(三)申报条件
1.申报学生必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科生,项目可采取个人或团队形式申报,团队每组人数不超过10人。
2.项目指导教师需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或者丰富的实践教学工作经验,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指导学生围绕选题进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实验测试)、修改完善项目内容。
(四)申报要求
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作品。
申报参赛作品必须是在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论文类作品第一作者必须为申报学生,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论文评比中获奖的论文为重点申报对象;已经申请和获得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科技发明制作为重点申报对象,第一申请人必须为申报学生。
参赛作品均应填写《申报书》。申报者务必严格按照要求填写。(申报书样本及填写规范见“附件一”)不属于申报范围内容。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四、活动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2024年12月—2025年2月)
本届大赛于2024年12月正式启动,各学院要在学生中充分宣传发动,积极组织作品申报。
(二)初赛选拔与复赛选题上报(2025年2月25日前)
各学院按要求组织接收、审核学生项目申报书。2月25日前组织学院初赛,对作品可行性进行评审、选拔,初赛排名前80%的作品入选学院复赛,并将入选复赛的项目作品选题提交至校团委。各学院要对通过初赛的作品要进行跟踪、培训指导。
(三)复赛评审及决赛作品遴选(2025年3月7日前)
各学院于2月25日至3月7日间,组织专家完成复赛暨学院层面结题评审工作,完成结题验收,各学院可推荐复赛前50%作品由进入决赛初审(各学院推荐作品名额数量如下表)。
3月7日前,各学院将推荐入选决赛的项目作品上报给校团委学生会科创实践部,报送内容(纸质、电子档各一份)包括:
1.申报书
2.参赛作品(纸质装订时附申报书后)
3.更新后的学生项目选题
由专家对各学院推荐的项目作品进行材料审核,审核通过的作品将入选学校决赛。
(四)学校决赛评审(2025年3月21日前)
学工团委组织决赛评审答辩会,并邀请专家进行专业评审。专家对决赛作品进行书面评审、观看实物演示及现场问辩,确定决赛建议奖励名单,由组织单位最终确定决赛奖励名单。
五、筛选流程
1.各学院提交项目策划书后,由校科创进行第一轮查重筛查,要求查重率不得超过35%。
2.对于筛查合格的作品进入答辩环节,评委老师根据学生现场答辩了解的情况及查阅项目策划书的具体情况进行打分。
3.各参赛队伍按照答辩成绩40%、书面材料60%的比例进行统分并排名,最终得出结果。
六、奖励方法
1.本次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若干,对获奖的学生科研项目予以奖励,并为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
2.校级终审评议会优秀作品,可由学校推荐参与湖北省“挑战杯”或“创青春”大赛。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本竞赛是面向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型赛事,对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各学院要积极出台鼓励政策,抓好资金、场所、指导教师等环节,努力营造本学院浓厚的学生科技学术活动氛围。大赛组织单位将定期在网上公布有关比赛的内容,请关注校团委网站。
(二)培育精品,突出特色
各学院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需结合实际,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精心组织本学院特色科技活动,凸显学科特色,扩大活动影响力,向校团委提交高质量社会科学类作品以此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进行自主研究,在学术上竞赛形成敢超争锋的蓬勃生机。
(三)管理创新,争创实绩
各学院要加强赛事管理,广辟工作渠道,有效整合资源,广泛联系本学院的学术科研带头人,为学生提供新颖,有潜力的课题积极性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大赛组织单位将定期在网上公布有关比赛的内容,请关注校团委网站。
校团委联系人:刘娟
联系电话:81820400
校团委学生会科创实践部联系人:钱泓玮、何腾、余思沂、胡倩倩
联系电话:18815036107、13871989800、18186992930、13420078349
邮箱:1309949517@qq.com
共青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委员会
二〇二五年二月十七日